初次见你,你在丛中美丽;再次见你,你仍独具魅力!
――记四君子
竹、梅、兰、菊四君子,千百年来在无数文人骚客的笔下,独自彰显着自己的性格,无论是诗词歌赋,还是飘逸画卷,他们清雅淡泊的品质,都已经镌刻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。
竹
板桥笔下的竹最为妙。因为先生的竹不仅仅是在笔下具有着高风劲节,先生的胸中更是藏有一片茂密的竹海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,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身为州县小吏,胸中却包容着百姓疾苦。竹如人,无论自己有多么的清雅脱俗,只有自己的“竹根”植于百姓之中,为他们的衣食住行着想,为他们的喜怒哀乐担忧,胸中的竹林才能茂密青翠。
文人对于竹的赞美,多是赞美竹子的高风、劲节、虚心、凌云、清雅、脱俗……我却独独欣赏竹子用尽数十年的时间,只为花开时绚烂的勇气。我曾见过竹花,算不上美丽,很小很不起眼。但那是竹用尽一生精力,十几年贮藏才得到的。
如果说竹子的理想是开花,那我们人生的理想呢?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目标和憧憬,但我们很多时候缺乏像竹子一样坚持下去的勇气,在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时候,太多的诱惑与障碍让我们向着理想说不。其实,坚持理想很简单,像板桥先生所言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,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
梅
从《诗经》到现代散文,许多颂梅的佳作流传于世,梅花之所以成为四君子之一,因为他是寒冬斗士,他是年岁之终绽放的一朵花,也是开春之后绽放的第一朵花。毛主席曾在“卜算子・咏梅”叹道,“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”。当梅花在万花丛中浅笑时,梅花也早已超越了其“清华其外,澹泊其中”的卓越品质,更具有别样的内涵。
梅花是相思,无论是姜白石对故乡的思念,还是李清照对亡夫的哀思,用梅花做媒,咏思念之情,读来让人不觉潸然。梅花也代表着友谊,“携手江村,梅花飘裙。情何限,处处消魂”。当梅花盛开时,与友人同行赏梅,友谊之暗香随风而来。
争春,相思,友谊,如果这些梅花代表着他们,未免有些单调。在我心中有着一朵梅花暗自开放着――不拘一格。梅花开时万花寂静,这种一反常态的品质才造就了梅花的性格。我们的现代生活中,太多的束缚制约着我们,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梅花的这种不拘一格,敢于创新的精神,我们就可以成就自我。
兰
兰花自古以来以淡泊高雅著称,孔子曾赞美过兰花,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”告诫我们择朋交友的重要性,我们不敢期望能有伯牙与子期那般的知己,但愿在匆匆人潮中能有几个品行端正的朋友,帮着我们前行即是美事。坦诚的说,我很少见兰花,因为现今的兰花已经不再是普通文人的室中之物,而是动辄数万的高贵之物。当兰花被迫与普通百姓相去甚远的时候,我只能在前人的字句间闻着兰花的幽香。兰花不仅仅是淡泊高雅,更有着高傲的骨气。元代郑思肖所花之兰必无根,因为他曾言“国土已被番人夺去,我岂肯着地?”这种不齿做元朝之臣的文人,用兰花抒发自己的忠贞。现代之人,往往在遇到挫折时,低头诚服,这是一种悲凉。我们需要的,是一种不屈的信念支撑在心中。
菊
每每说到菊花,我总想起陶潜笔下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先生心中有着“心远地自偏”的淡然,才会悠然采菊,抬首望南山。这种心境或许只有菊花才能寄托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,轻叩东篱柴扉,不见
竹,潇洒一生,只为等待生命花开;梅,冰裁雪剪,只为显示一身傲骨;兰,静生幽谷,只为远离尘世喧闹;菊,浓于深秋,只为凌霜独自前行。我想,无论何人,无论何时,都应该牢记四君子的格言,成为生活中的谦谦君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