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言之教”是一种境界
读史看到一个故事: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,有一次见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疮,便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。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称颂。
何以称颂?是因为吴起关爱士卒之德感动了人。是啊,面对将军如此体贴入微的关爱,作为属下,自当涌泉相报,奋力杀敌。吴起的无言之行,是教育官兵最为生动的教材。
想起了老子比较信奉的教育手段,曰“不言之教”。“不言之教”,意谓靠行为、行动去实际地教育、感染和影响人。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“不言之教”的真谛。
对领导干部而言,因为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力,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。孔子说过:“为人君者,犹盂也;民,犹水也。盂方水方,盂圆水圆。”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: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,时时处处影响着群众,领导干部只有严以律己、为人师表,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众。
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:“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、重品行、作表率。”讲党性、重品行、作表率是有机统一的,讲党性必须重品行,重品行才能作表率。其中,重品行具有基础意义,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。“做官先做人”,做人应有人品,做官须讲官品。一个人品德高尚、行为端正,才能认真地做事、干净地做官,也才会有吸引力、号召力,赢得群众支持,带领群众前进。重品行,其最高境界当是“不言之教”。
“不言之教”,只属于那些言行一致、持之以恒者,随时随地都经得起群众的监督。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赵振金,生前从未在辖区饭店和百姓家里喝过一顿酒。早在十几年前,他所在的派出所就实行了禁酒、禁赌等十项禁令。即使是省,市公安机关领导来,他也不陪吃。他说:“上班在岗、下班在家,群众满意、民警信服。”有人说赵振金这样做是“装”的,赵振金说:“那就看我装到退休、装到死吧!”赵振金的言行对“不言之教”作了生动的诠释。
“不言之教”,无疑是领导干部必须追求的一种境界。追求这样的境界,则必须做到李源潮同志提出的要求:要有敬畏之心,敬畏历史、敬畏百姓、敬畏人生。事实上,只有做到了“三敬畏”,也才能坚定理想信念,坚持执政为民,坚守清正廉洁;只有保持“三敬畏”,也才能有自觉高尚的道德追求,以学立德、以行立德、以律立德。
想起了《国语・鲁语》中的一个故事,说季文子虽官居鲁国宰相,但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,他家里的马匹也只喂青草不喂粟米。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责问:“你身为鲁国的宰相,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绸缎衣服,你的马不用粟米来喂,难道你不怕朝廷百官耻笑你吝啬吗?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?” 季文子答曰:“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,骑良马,可以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,我不敢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,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。而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,没听说过分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。”孟献子闻之,怒而将仲孙幽禁了七天。受到管教的仲孙,亦仿而效之。消息不胫而走,在季文子的倡导下,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。想一想吧,孟献子将仲孙幽禁的管教行为,仲孙后来仿而效之的举止,以至朝野俭朴风气的出现,不正是仰仗了季文子“吝啬”衍生的“不言之教”。连封建社会的官员都能如此,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吗?
摘自《反腐败导刊》2008年第12期